第一期Newsletter,先从笔记法开始。
我们先来简单列举一下记笔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您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类似问题,那么看完后,一定会大有收获。
首先,笔记没有为写作奠定基础。回想一下无论是大学里写论文,还是工作中写文档等等,是不是感觉痛苦万分?因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选定课题之后,制定一个写作计划,然后头脑风暴或者开始上网找资料,平时摘录的上千条笔记似乎并没有什么用,甚至干脆都不记得曾经做过哪些相关的笔记了,还不如上网搜索来的简单痛快呢。之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挤文档。
其次,笔记做完之后不再去看了。这或者是因为笔记记得太详细了,简直跟抄书一样,看笔记还不如去看原版书呢,又或者是因为笔记记得太散乱,要点不清,时间一长,根本不记得自己写得啥了。
最后,找不到笔记在哪里。要想笔记有用,首先得记得我们有笔记才行。如果只是在书上高亮,过一段时间后,还记得曾经高亮过哪些书吗?回顾自己的阅读习惯,很多时候做笔记其实就是在感兴趣的语句下写写画画,而这些批注大部分不会再瞅一眼。当我们开始记笔记时,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他们用在哪里,因此需要有一种方法记住他们在哪里以及如何找到他们。
而这种方法,就是来自于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Niklas Luhmann 尼克拉斯.卢曼]] (1927.12.8–1998.11.6)的卡片盒笔记法。原名称是德语:[[Zettelkasten]] ,英文:Slipbox,中文:卡片盒。卢曼借助于他独特的卡片盒笔记法,撰写了70多本书,发表了近400篇学术文章。之后阿伦斯Sönke Ahrens把对这套卡片盒笔记系统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很长,叫做:《如何聪明地记笔记》 — 献给学生、学者和非小说类作家用于提高写作、学习和思考能力的一套简单技巧
临时笔记。Fleeting 是短暂的, 飞逝的意思, 恰好准确地定义了这种笔记的特性。 这类笔记保存于我们的“收件箱”。可以记录任何想到的事情,各种灵光一现的想法,是所有笔记的起始点。“短暂”的意思就是在这里存放的笔记是临时的,必须定时整理到下一个卡片盒中。“定时整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对收件箱的定义就是“一个必须每天清空的地方”。如果不去及时整理,那么很容易就积累起来,成为一大堆笔记之后,我们就没有那个心气儿去整理了。这就像我以前使用稍后读应用一样,如果不坚持每天阅读,很快那个未读数量就会变成1K+,这时候,我最喜欢的功能就是“全部标记为已读”了。
文献笔记。这是阅读一本书、一篇论文等记录的笔记,记录这类笔记,需要遵循两个要点
永久笔记。这里的笔记是对临时笔记和文献笔记定时整理之后的笔记, 存放在卡片盒中。这种笔记是卡片盒笔记系统的核心笔记,同样需要遵循以下要点:
项目笔记只和一个特定的项目有关,他们保存在以项目命名的文件夹中。当项目完成之后,这个项目的相关笔记就可以删除或者存档。
以上就是卡片笔记法得四种笔记类型,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却体现了我们的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奥妙。他的核心要点有三个:
作者使用集装箱来类比卡片笔记。许多人使用便捷得方式记录笔记:如果他们读了一个有趣的句子,则在其下划线。如果要发表评论,则将其写在空白处。如果他们有想法,就将其写到笔记本上,如果一篇文章似乎很重要,他们会努力并撰写摘录。这会在很多地方存有各式各样得笔记。就像很多的货物散落在各处一样。而写文章,就像是要符合某种特定需求得所有相关货物运输到某个指定地点一样。在散乱的货物中分拣,整理,装车,将是一个痛苦得过程。而卡片笔记法,则相当于把货物集中在一个地方,并持续对这些货物进行整理,不断地打包到一个一个集装箱里。当需要写文章时,只需选择合适的集装箱运输即可,标准化的集装箱极大地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即便要做一定得调整,也不会大动干戈。
这样,就把写作的过程,从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搭积木的过程。随着我们得积累越来越多,积木也就越来越多,能搭出的东西也就越多越复杂。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个痛苦的,从零开始的历程。这也是为什么著名作家,纳博科夫说他写作的时候,“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
我是Axton,带给你最有价值的内容,请把我的Newsletter分享给你的一个朋友。也欢迎你去我的YouTube频道或西瓜视频看我的视频内容。
订阅 Learning by Sharing 周报,你将在每周日获得一份最值得分享的想法,涵盖效率点子,自我成长建议以及前沿科技的深入见解,这不仅仅包括经过我提炼后有价值的内容,也包括我思考以及创作的方法。请输入邮箱地址并点击订阅按钮加入我们吧!
Hi, 你好,我是Axton,欢迎阅读第2期 Learning by Sharing,这次咱们分三期聊一聊读书笔记这件事。 今天咱们聊的是关于如何做好读书这件事的三个方面,包括4个级别的阅读方法,5个境界的阅读笔记以及对Notion,Obsidian,LogSeq,Roam,Workflowy这几个流行双链笔记APP的精简点评。我们一共分三集来讲。 读了几十年书,却发现整个弄错了读书这件事。读书最大的误区就是,读完就忘,既没有学到什么,书中曾经让你拍案叫绝的思想也没有改变你哪怕一点点的生活,唯一的作用就是完美地消耗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其他踩过的坑包括捧起一本书,连目录都不看,就开始有滋有味地从头看到尾,或者就算不咋好看,买都买了,也要坚持看完,否则总有一种书读一半的内疚感。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才发现自己以前大部分的阅读都处在初级的小学生级别。今天,首先给大家分享4个级别的读书方法,在每一个级别,作为读者,实际上都需要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注意这里的书指的是非小说类的书籍。 初级阅读...